内心之中“不配得感”永远在提醒着自己是不优秀的、无价值的、无能的无时无刻在提醒着自己,即使是很成功,但不能感受成功给自己带来的愉快感。从前,在皇宫脚下的一个村庄里,生活着一个农夫的儿子。他在龙类留给他的田地里耕作时,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这是什么?"他好奇地自言自语道。“我是一面魔镜。”他听到它回答。要际上它原本只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因为被一名善妒的女巫施以魔法,所以才会说话。魔镜以欺骗的手段致使国王的女儿发疯并最终死亡。不过,女巫的诡计最终被识破了,这面骗人的镜子也因此被深埋在地下,从此不见天日。在被农夫的儿子发现之前,它已在地下沉睡了上百年。年轻人好奇地照了一下镜子,可他被镜子里的自己吓了一跳。“这完全不是我!”他出声叫道,“我怎么一下子变得又矮又难看了?”震惊之余,他扔掉了魔镜。“小心点儿,”魔镜嘟囔着,“你差点儿就把我摔碎了!我告诉你,你就长这样。”“可是在我以前照过的其他所有镜子里,我根本不长这样。实际上我要高大得多。”“它们都在骗人,”魔镜信誓旦旦地对年轻人说道,“它们就是来讨你喜欢的,你千万不可以相信。只有通过我,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你。”年轻人听信了魔镜的话。几年过去了,这个年轻人已经成长为一名强壮英俊的男子,可惜并不自知。他每天照许多魔镜,以确定自己到底什么样的。不知不觉,他的内心发生了改变,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渺小,越来越无足轻重。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女孩追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多次告诉他本来的样子,但是男孩依然相信魔镜里的自己。在现实生活,其实就有这样一块魔镜来告诉着自己的“我不配”随影随行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是冒名顶替综合征冒名顶替综合征是指:成功不会带来自信心的增强,反而会引起更多的恐惧和自我怀疑。eg:如果自己获得某一次成功,坚持认为这是一次运气。一般来说,一个人获得认可越多,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就越少,这种认知会于某时在我们的脑海里打下烙印,有朝一日会醒悟过来。但是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非常抗拒认知的习得,不管获得多少赏识,我们总以为这一切都与本人的表现毫不相干。在冒名顶替综合征中有这5种类型:天才型:有能力就是不用费劲,事事都轻而易举【典型想法】:如果因为某项成绩而获得表扬,我立刻就想:"要是他们知道我为此花了多少时间,就不会表扬我了。” 真正有才华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轻而易举。我常常觉得,为了成功,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完美主义者型:有能力就是要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典型想法】:虽然我在工作中受到表扬,但是一旦发觉自己有任何瑕疵,我就觉得自己受不起这份表扬。我花很多时间把任务完成得完美无缺,倘若有一项任务最终完成得一般,我就会生气。他们 ?我害怕自己一旦做错事,别人就会认为我无能。超级英雄型:有能力就是人生处处是春天【典型想法:】我常常对自己感到绝望,因为无论我怎么努力,总有某件事情会被我搞砸。如果听说有人在人生各方面都游刃有余,我就感觉相形见绌。倘若有人钦佩我,我会想:“你只是不知道我的 私人生活、事业、财务状况是什么样子。”专家型:有能力就是无所不知【典型想法:】我参加了很多研讨班,读了很多书,可我越学越觉得有知识空白。我佩服那些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我距离这种水平还差一大截。如果我无法回答不了某个问题,我就担心提问者对我印象不好。独行侠型:有能力就是独自一人做出成绩【典型想法】我避免向他人求助或接受他人的帮助,因为这听上去有点像作弊真正的伟人都是独自一人取得成就的功劳,我就不能接受褒奖识别冒名顶替综合征感知层面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否定自己哪一些刺激点,首先就会接收到那些有威胁的刺激,并由此强化我们已有的自我镜像。如果我们担心做报告会脸红或结巴,就会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更加敏感,就算是体温稍微上升一点,也有所觉察。评价层面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坚信内心之中那一面把自己扭曲的“哈哈镜”,这个哈哈镜又是什么样子呢?镀银层就相当于我们的认知处理,即大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想法和诠释。就相当于我们对印象的“反射”,也可以称“反应”。然而,大脑的工作不会完美无缺,而是有某些偏差。这些偏差在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身上特别明显。eg:设想一下,你完成了一项工作。你对各种事实做了40多页分析和评价,得出结论并做出了总结。结果在递交之后有两个错别字。这时你很可能会一下子质疑你自己所有的成绩。两个错别字比你用40多页分析得出的所有结论的权重都要高。一场出色的报告,就因为你两个错别字而变的一文不值。如果涉及到他人,我们都清楚人无完人,能识别黑与白之间的灰色调,允许有瑕疵。而对于自己,我们看到的是非黑即白。情感层面我们常把自己的情感视作不可撼动的证据。“我感觉自己太胖了,那我就是太胖”“我感觉自己无能,那我很可能就是如此”。心理学上将这些论证称为“情感型推论”。这类假设只是以自身的情感为依据,而没有客观事实做支撑。尽管如此,我们也不会对此追根就此。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即使获得赞誉,我们也不会相信,只因为自己是无能。对自己的无能感动羞耻,这种羞耻强化了再次犯错的恐惧。我们甚至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感到羞耻。别人看到我们与我们看到自己越不一致,羞耻感会越强。行为层面为了不久后面临一个令人讨厌的情景,而选择逃避;为了弥补自己所感觉的能力不足而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面临威胁时,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去抗争与逃避;把他人的赞誉的影响力最小化,拼命去解释自己所做的事实根本不难,对方肯定也能取得好成绩走出冒名顶替综合征01?强化积极感知记录自己的长处一周如果不想再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缺点,就不能一直提示自己不要在意它们,那样反而会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内容上。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感知。越聚焦自己的长处,就越容易发现它们,之后即便不去刻意的关注,也能注意到。当然,这需要定期练习。记录自己100次成功的事例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并不是自我评价过高,但是刚开始我们确实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应对艰难的局面。然而,这些成长阶段通常根本不为我们所知,或者被我们视为理所应当。02?赶走内心的批评者记录自己的想法及唤醒的情感;习惯的消极思考的原因,找出支持和反对的理由我们不能停止思考。不过我们可以为思考提供另一种方向。我们难于下意识阻止自我批评和怀疑,但是,我们可以用积极的认知来抵制它们。03?做情绪的主人哪种想象让我最为恐惧、羞耻或自责?此时我脑海里出现了那些画面?这些情感从何而来?是我从别人身上了解到的,还是我自己有过相应的消极体验?我的想法如何影响我的情感?我可以通过想象那些积极的画面来对抗消极情感我会有怎样依附恐惧应急计划,我何时将它练熟?04?改变自己的行为我如何评判自己的人生故事那种行为模式贯穿了我的童年和成年生活从前和现在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我尝试通过自己的冒名顶替综合征对策应对哪些恐惧或者需求童年的我不得不与哪些特别的困难做斗争?当时我是如何解决。咨询师小贴士这类来访者,他或许不缺现实层面对他的认可,但是很少有关系(或者没有)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一个评价体系,受到认可之后背后所经历着什么。我们不得不追溯来访者的源头,探索为什么会这样,当时发生什么,当时被忽视的自体客体需求是什么,来建立自体客体移情,让来访者对自己的核心自体一步步得到确认。参考书《冒名顶替综合征》责任编辑:婙莛
23
打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