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从卡塔尔王子到万柳少爷,普通人的慕富有意义吗?

作者:Mindfront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写在前面互联网真的越来越神奇了,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变装视频,加上了不普通的地理坐标,就能引起海量的关注。比起喜剧作品《少爷和我》里刘波的管家龙傲天,评论区的网友们似乎更沉浸在这个角色里:“少爷,您还缺洗脚婢吗”、“少爷记得老奴不,小时候抱过你呢”、“少爷,您看把杂家拴哪儿合适”、“少爷,你是不是忘了还有我这个童养媳”……在吃瓜群众对有钱人生活的向往和好奇中,“万柳少爷”一夜之间涨了160万粉丝。仿佛昨日重现,世界杯期间,卡塔尔王子在中文互联网受到追捧也是这样的莫名其妙。有钱有势似乎成为了踏上互联网流量王座的秘诀。今天我们来聊聊,互联网这股慕强的妖风是怎么刮起来的。优绩主义的理想和偏见这几年,媒体的主流叙事从自我奋斗、自我成就的励志鸡汤开始偏向了出生在罗马的富贵人家。那些受到网友追捧、关注以及喜爱的人,越来越多拥有了金钱、权力、家世的加持。不管是早些时候的姚安娜、谷爱凌、虞书欣,还是世界杯期间爆火的卡塔尔小王子、今天的万柳少爷,皆是如此。连曾经代表着平民造星希望的选秀节目,也开始刮起了少爷、小姐风,时常能看到粉丝在评论区发“身价xxx的二代给你跳舞你就知足吧”的言论。网友很少再为财富的分配不公而感到愤怒,更愿意脑补贵气人家的多金温柔高智商。嘴边的话术也换成了:“他们虽然出生就非富即贵,但二代们还是有像普通人一样在努力学习进步。”“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超过人家三代的积累,这难道就公平了?”整个公众情绪的慕富慕强、慕权其实反映了学历崇拜、财富崇拜、权力崇拜构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主流,以及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优绩主义(Meritocracy)。优绩主义相信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决定个人的成就和财富,并且相信只有通过个人的才能和努力得来的成就和财富才是正当或道德的。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merit)来决定。如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那么成功者就应该获得奖赏,成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可以获得的东西,“英雄不问出处”“越努力越幸运”“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这种对“选贤举能”的信念符合每个人对公平世界的想象,但正能量的背后其实隐藏了非常残忍的潜台词:既然成功都归功于个人的努力和才能,那么失败也是因为个人的才能不合格或不够努力。成功人士会认定他们的成功是“对他们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自己不可否认的成就的回报”,从而理直气壮看轻那些远不如自己成功的人。对那些找不到工作或入不敷出的人来说,他们很难摆脱一种令人沮丧的想法:他们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失败的原因纯粹是无能或不够努力。优绩主义通过努力与成就挂钩,从而心安理得地抹杀掉从“牛马”到“罗马”之间巨大的、系统性的客观差距。普通人的无力和失落感听起来封建意味浓厚的“少爷”“老奴”,怎么就会成为热点话题?这或许和时代情绪有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到处都是造富神话。这几年经济形势的下滑,阶层上升的机遇开始变少,普通人难以在社会财富积累这场游戏中取得胜利,整个社会共识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转变,我们开始不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和阶级跃迁。对于有钱人的崇拜和浪漫化,也反映出优绩主义弥漫下,作为普通人一种普遍的无力和失落感。这种信心的衰退以及对于命运的不可冲撞性的认知,在过去几年弥漫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优绩主义其实本来蕴含着一种打破固定阶层、让社会流动的承诺:让有能力的人通过竞争和努力,到达他最适合的位置上,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添砖加瓦。但现实情况是,它最终没有实现曾许诺下的理想。在美国最富有的1%人口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上升到了20%,贫富分化加剧的一幕也在国内频频发生。在优绩主义允诺的社会中,教育本该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通道,但它依旧没起到想象中的作用。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全球现象,无数家庭卷入胶着的战场,但只有精英阶层最终会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突出体现在著名高校学生的家庭阶层分布。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指出,在常春藤联盟高校中,来自金字塔顶端1%家庭的学生比来自金字塔底层50% 家庭的学生加起来还多。目前在贫富学生之间的学业成绩差距,已经超过20世纪50年代黑人与白人学生之间的差距。在教育这场号称公平的比赛里,却塞进了一头日益膨胀的大象,让人难以视而不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普通人充满了被考试淘汰的不安,被崇拜的“老钱们”也在阶级掉落的恐惧中惴惴不安。为了避免这种危险,父母们开始高度介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不惜走偏门。前几年震惊全球的美国顶级高校入学舞弊案里败露的,特权阶层的家长付出巨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把孩子送进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级名校,一边承担相当大的违法风险,一边还想方设法瞒着孩子。人类学家、马克思·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注意到,中国人整体而言并不相信社会按照“选贤举能”的逻辑运转,认为除了能力以外,还有诸如“官二代”“富二代”的结构性因素决定个人的发展。普通民众对社会结构性的阻碍心知肚明,但在个人层面,人们又认为优绩制不失为一种“逆袭”的策略。他们认为在这样的体制中,普通人别无他法,只能尽可能努力学习、考入大学,这样至少有参与游戏的资格。这种社会心态造成了一种弥漫于全社会的“悬浮”状态——如同拼命振翅使自己不下坠的蜂鸟一般。人们明知成为赢家的希望渺茫,却依然竭尽全力,因此年轻人普遍能感受到焦虑、迷茫和心理负担。重新构建自己人生的意义身处在优绩主义社会形成的旋涡之中,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能拿什么抵抗呢?1.学习正确归因每个人身在“优绩主义”的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世俗定义的成功标准的影响。如果身处劣势,却真的渴望在这场阶级角力中取得胜利。那么尽可能地去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对于已知的规则,做好时间与注意力管理,去补足自己的短板,满足竞争的要求,最大程度利用自己可能所拥有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引导自己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可控的因素,例如是否努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动机,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归因倾向。当然,这并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上升途径,也不一定是我们人生的最优解。2.警惕语言的力量法国哲学家福柯有一句简短有力的名言:“话语即权力。”语言会塑造我们的思维,改变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在强权面前,用玩笑去结构、戏谑,这种选择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更好地进行心理调试。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这套话语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入侵。从万柳少爷之间事情本身出发,大众需要提高对于语言使用的敏感性。在不知不觉中,大脑是否会被植入这样的“老奴”模式,忘记了这只是一句玩笑话,而把它作为了我们真实应对生活的方法论。3.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桑德尔教授认为发展出一种对优绩的多元化理解是构想一种替代性社会方案的开端,在一种更健康的社会生活中,优绩制应该不再像今天这样由市场主导、高等教育定义,相反,人们认可和尊重不同种类的社会贡献、天赋、美德和卓越。处于内卷时代的我们,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去定义内心成功的标准。正如刘擎教授接受采访时说道,“在卷和躺之间是一个光谱,有很多很多选项,你可以找到一个自己恰当的位置,而且你可以调整。这是可以选择的。”尽管我们身处优绩社会,但在躺和卷之间,还是可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4.与附近产生连结项飙认为真实的自我应当在附近、在你与身边人的关系中发现。年轻人需要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更清晰的认知,在附近和触手可及的生活中找到意义,而不是全然接受来自社会灌输的某种意识形态。看起来和附近产生连结感不能解决人生的困境,但个体在小小的范围里面会找到存在的意义,从而取代优绩主义所创造的单一评价体系。《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曾写到的,“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就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拥有你的优越条件。”如果各位在这场游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请不要再加剧这个游戏的不平等性。对于取得没那么优秀成绩的普通人,多一些善意多一些宽容。也许他们能走到你眼前的位置时,就已经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无论如何,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在期待一个更公平的世界出现。最后引用桑德尔教授的话来扣题:“我们需要找到让生活更美好、让不平等不那么极端的方法,让一个人即使没有赢得奥运金牌或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也能实现自我。”References:Michael j. sandel. (). 《精英的傲慢》 (9787521731460.). 中信出版社.界面文化组. (). 《桑德尔对话项飙:崇拜个人成功故事为什么是危险的?》. https://mp.weixin.qq.com/s/12mNF1N6pRiJaGKFNzNFOg吴美仪. (). 《在迈克尔·桑德尔笔下,看见精英的傲慢》. https://mp.weixin.qq.com/s/ka3Yo8KVfPRC-uWUEYn24Q牛津中国论坛. (). 《项飙 × 迈克尔·桑德尔:越努力越幸运是一种假象》. https://mp.weixin.qq.com/s/lPZ5NdkeSCdN_Fv0uoP7ow小雨迷人不眨眼. (). 万柳书院少爷、卡塔尔小王子,为什么我反对慕强?.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853923518021695&mark_id=999_reallog_mark_ad%3A999%7CWeiboADNatural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itherapist Sophie Deng作者简介:Mindfront,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曼朗医疗(mindfront)是绿叶医疗集团旗下专注精神心理健康的服务品牌,依托绿叶医疗在澳拥有的18家精神心理专科机构的临床服务产品和运营体系,目前在国内核心城市开设了7家心理医疗机构,打造适合中国人群的个性化精神心理整合循证治疗体系。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41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