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想想看,那个第一次知道圣诞老人不存在的小朋 友,那个第一次意识到金箍棒没有魔法的小朋友,是 如何应对那次幻想破灭的呢?他们可能会震惊、愤怒、 害怕和难过,认识到此前被告知的许许多多的故事, 都是巨大的谎言。但是,心理健康的小朋友,会在妈 妈的安抚下渐渐平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圣诞老人 不存在,又会怎么样呢?圣诞节的时候,爸爸妈妈还 是会把圣诞礼物塞到袜子里,悄悄地送给我。爸爸妈 妈就是那个爱我的圣诞老人呀。”幻想里那个帮助人变 大的“魔法”消失了,但现实里让人安心的“爱”还 在那里。在什么情况下,遭遇幻想破灭的人无法被安抚 呢?那就是,对那个小朋友来说,现实里的“爱”不 在了。或许,那个发现圣诞老人不存在的早上,他独 自一人在家,他被完全忽视,孤零零地待在家里。更甚,这种被孤零零地扔在家里的生活,就是他一直以 来需要面对的现实,那个“圣诞老人”,是他幻想中的 寄托——终有一天,圣诞老人会接走我,带我离开这 个冷清的家,带我坐雪橇,去环游世界。所以,作者认为,病理性的抑郁症根源在于情感 上的打击和内在的抑郁倾向。所谓倾向,就是人在童 年时期因被抛弃、虐待等而产生精神创伤,进而把自 己隐匿在幻想世界中,但这个幻想世界恰恰是最容易 破灭、崩塌的地方。走出幻灭,就是走出幻想破灭时震惊、愤怒、害怕和难过的情绪,让现实的挫折仅仅是一次挫折,而不是一次毁灭。这是走出抑郁症的核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走出幻灭》推荐序第一部分:何为抑郁症在当今社会,抑郁症普遍存在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许自己正在经历着,也许离你最近的那个人的生活日常;他们既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又是那么普遍存在着一个群体。抑郁症是一系列可观察到的症状,大部分资料里把抑郁症视为一种情感障碍或者情绪障碍,他们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负面认知、负面想法来充斥着整个世界。而从精神分析角度来,在临床上并不关注抑郁症来访的症状。而对抑郁症来访者的一系列假设。假设:坐在我面前这个人拥有特别反常的悲伤情绪,这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根源。那么,当我看到来访者脸上的痛苦表情时,当我听到不断地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时,应猜想,他的抑郁源自某次让人异常伤心往事,那可能不是一个外在的喜好之物,而是因曾经的精神、肉体经历造成的一个内在的心结。在《走出幻灭》此书中作者认为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情绪障碍,而是从童年幻想突然转回无情的现实(从“无所不能”变成“一无是处”)产生的后果。“是人们对痛失幻想世界的反应,是从无比脆弱的情绪状态中、从充斥着幻想的存在形式中,过渡到真正病态的情绪状态,是突然被迫清空所有幻想造成的反应”“简而言之,抑郁症是幻想破灭导致的伤心欲绝。”在临床上,不难碰到,抑郁症的来访者在童年中不仅遭受情感打击,还可能由于被抛弃、虐待或者性侵害等造成的心理创伤。这种童年创伤使让ta患了神经症,即使ta会以一种冲突的方式来认知自我、至亲甚至整个世界。但这个心理创伤的影响已经在尚未成形的心灵现象中悄然の生根发芽;其次是成年期发生的情感打击,打击带来的影响则是主体用来弥补童年心理创伤所导致的心理不平衡而构成的那个“无所不能”的幻想世界破灭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心理创伤还是情感打击,都可能以一次突袭重创的方式,或者采取一系列“微影响”逐步侵蚀的长期模式,对主体造成影响,最终应激反应以一根稻草之势压垮了高度紧绷的神经。在聆听抑郁症患者的关键时期,精神分析师必须学会忘记所学到的各种临床知识,化身为一张白纸,以“裸感”的方式逐一复刻心理创伤是如何让来访者陷入抑郁症并产生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表面或潜在的感受。在DSM中,认为抑郁症有9个特征,这些特征并不会单独出现,至少需要有5个明显特征持续出现约两周时间,而且来访者的当前状态与之前存在明显变化,才能确认是抑郁症。关于抑郁症的9个特征,主要来分享一下:悲伤、自身的执念与自卑、情绪困扰的3个特征。抑郁症的悲伤和普通的悲伤存在明显的区别,每个人都体验过普通的悲伤,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体会过抑郁型的悲伤。普通人悲伤则通常视具体想法而定,以无意识的方式单独或组合产生的,所有想法都无一例外地指向同一个中心——失去(丧失)的想法,一种无以言表的失落感。如果现在想是什么样的想法造成了病态的悲伤,答案是“失去了爱”,但前提是这个爱足够的根深蒂固。即“我的世界只剩下了伤心”,再失去爱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了。它的悲伤会形成对世间万物的怨恨,也会沉浸在绝望里被掩埋;同时也会有隐形的悲伤来转化成为躯体的不适感、成瘾或暴力行为。抑郁症的执念与自卑是对过去的挫折、眼前的困局或广义层面上的自身平庸进行无休止、无结果的反复思考。抑郁症的情绪困扰则是对情感的迟钝及生活意愿的衰退。第二部分:抑郁症的无意识根源抑郁症是由于失去外在的、爱的对象而发生了痛苦的幻想破灭,以至于失去了在这个爱的对象上所寄托的幻想。它的两大根源在于:情感打击和幻想破灭的打击。这属于抑郁症的导火索;而抑郁症前期的起因,属于抑郁症的潜在原因。抑郁症的患者童年之中都有严重的创伤经历,经历心理创伤的儿童由于遭受了极大的刺激,即便是成年以后也会继续生活在一种时刻警惕的状态中,他们始终对再次遭受“袭击”的可能性感到恐惧,并形成两种防御。儿童经受创伤时涉及到“不知所措”,在经历创伤时以至于其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激烈情绪。这里存在一种拒斥反应∶我体验到了某种感受,但自己并未意识到所体验的感受。因此,“不知所措”所隐含的“拒斥反应”意味着所体验的感受并没有被当事人意识到,也就是说,当我们正在产生某种感受时,通常会出现在我们意识中的精神表象消失了。因此,当儿童无法辨识自己所体验的感受时,我们就会用“不知所措”来描述。他们经历了创伤,体验到了某种感受,换言之,他们经历了某种无法表达也未被感知的创伤感受。就像我们的耳朵感知不到频率过高的声音一样,过于剧烈的感受未被我们的意识接纳。我把这一现象称为“拒斥型卒中”,切实体验到的感受未被接纳,亲身经历未被意识记录。大家会发现,其实“拒斥反应”就等同于意识模糊不清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未病发时意识非常清晰的抑郁症患的自述∶“在发生创伤打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该如何反应,但对创伤再次袭来的本能担心已经根植于我的无意识层面。我现在非常惶恐。我希望再也不要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是的,我曾经感到惊恐而且直到现在始终处于惊恐之中!我需要保护自己,避免身处任何危险的境地。我的恐惧促使我构筑起一道虚拟的城墙,以此抵御再次袭来的创伤打击,同时我为自己虚构出无意识的情结作为自我保护的防护盾。我确实没能在遭受打击的那一刻做出反应,但我之后通过把自己想象成百毒不侵的样子来形成反应。尽管如此,这个天下无敌的幻想最终让我变得脆弱并罹患严重的神经症。“我编织了给予自己极大安全感的两个幻想一个是强大而坚不可摧的自我幻想,它弥补了受到创伤的悲催自我;另一个则恰好与我因为另一半恶意出轨而受到情伤的情况正好相反,它是一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的幻想,但我也因此不幸形成了抑郁倾向。创伤让我的幻想变得坚不可摧;受到情伤让我的幻想得到极致的呵护。因此,这个双重幻想是对创伤的双重弥补∶幻想中强大的自我和童话般的爱情属于两种创伤后防御机制,它们让我得以坚持下去,却没有能力一举打破我担心厄运再次降临的梦魇。“尽管如此,这两个幻想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如果我没有感到自己像童话爱情主角那样被爱,那么我就无法感觉到强大。如果我感到被深爱着,那么我就有能力坚信自己终有一日会成为幻想中那个无所不能的我∶如果我是恐惧症患者,我就会(幻想)成为最独立的人;如果我是强迫症患者,我就会(幻想)成为最受敬仰的人;如果我是癔症患者,我就会(幻想)成为最让人喜欢的人。“这就是我双重幻想的有毒之处,它内含大量的自恋情结而且随时会暴发,从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它给我带来了让我变得脆弱不堪的神经症并具有抑郁症的倾向”。当然不是所有曾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创伤的人都会具有抑郁倾向,不是所有具有抑郁倾向的人都会发展成抑郁患者!而抑郁症倾向之人所具有两大性格特征:1、是对某位“被神化”的爱人强烈的依赖感导致自恋情节加深;2、前者的基础上对于恋爱关系维系问题上任何细小的迹象都过渡敏感,两个条件密不可分,二者越是密切相关,抑郁症的潜在患者对其爱人的依赖程度可能就越高,他的心失去心中所爱的程度就会越严重,他在实际失去心中所爱之后的感受到痛苦程度就会越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丧失就像失去了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感受到了自我的不合理,因为一旦丧失了这个“部位”,他整个人就会“灰飞烟灭”。抑郁症的触发需要一根导火线,经历丧失的同时需要失去双重幻想,即由于失去挚爱(被真心真意爱慕着及彼此之间纯粹的感情)导致幻想的破灭,新的情感丧失导致幻想破灭与童年创伤叠加的情感体验。即需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的创伤事件——种子第二阶段:抑郁潜伏期(过渡幻想)——潜在原因第三阶段:新的情感创伤(幻想突然破灭)——导火线第四阶段:症状的爆发(问题集中呈现)——抑郁症第三部分:精神分析对抑郁症的治疗精神分析治疗不仅要干预抑郁症患者,还要干预躲藏在抑 郁症患者身后的那个拥有自恋情结的人。同理,不仅要处理抑郁型悲伤的问题,还要处理导致产生抑郁 型悲伤的双重幻想破灭的问题。最后,当面对一个 悲伤之人时,时刻记住要去剖析致使其心神不宁的 问题之下埋藏的怨恨情绪。这就是我们的前提条件。一旦确定了这个思路,当我在接受某个定期见面的 抑郁症患者咨询时,就会想到要完成以下两个重要任务。我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化 解现在正在蚕食抑郁症患者的强烈的愤怒(也可以理 解为怨恨情绪),以及曾经造成其抑郁倾向的极端自恋 情结。我之所以说这是最艰巨的任务,是因为这项工 作是一件既棘手又繁重的工作。首先,我们要向患者展示其根深蒂固的心结,这个心结并不一定存在于意识层面,对象则是令其产生 不满情绪的至亲。然后,我们要引导患者明白痛苦的幻想破灭—— 过度膨胀的自恋幻想是导致其抑郁并“压垮骆驼”的 原因所在。如果曾经的自恋幻想已经过度膨胀,那么 今日的幻想破灭必然导致抑郁。精神分析师和患者要 想携手把这个具有毒性的“无所不能”的幻想歼灭, 第一步就是要发现这个幻想是如何在孩童时期便潜伏 进入患者的内心世界的。大家都明白,当说到“我们”的时候,我悄无声 息地让我的患者内心泛起了波澜“我感觉到自己希望 拥有一切的自恋和贪婪”,而与此同时,我和她说话 时就像她在自言自语一样,不需要为自身的贪婪而忏 悔。假设我是这么说:“你想要的太多了!你知不知道 什么是谦逊!”她肯定会气得暴跳如雷,拒绝接受这种 说法。在具有抑郁症前期征兆的神经症患者的抱怨背 后,大家总是能够发现完全无法被谴责的自恋型虚荣 心(自负)。而通过使用“我们”这种称呼,我让她知 道了我和她一样,我也有这种贪婪的属性。我有着和 她一样的冲动,我有着和她一样的本我,这能够纠正 那个过度自满的自我。“纠正自我”这个表述方法是弗洛伊德在某个短语 中所使用的,它总是能够给我的精神分析工作提供指 引,特别是在干预抑郁症患者的问题上。大家会发现,我们应该采取的两种主要技术手段 就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在左边的“本我”身旁,我 们希望抑郁症患者意识到自身极具侵略性的冲动所展 示出来的尖酸刻薄,就像我试图让艾米莉知道其贪婪 的属性那样。而在右边的“自我”身旁,我们则要帮 助患者摒弃对自己的极端爱慕之情。我们一方面要处理冲动(本我)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极端自恋情 结(自我)的问题。第二个任务是向抑郁症患者展示, 其挥之不去的权衡利弊问题并不是其想法中的灰色部 分,而是太多想法超负荷运行所造成的问题。我之所以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现在大多数抑郁症主题的图书或文 章都在强调负面想法。我个人认为,主要问题并不是负 面想法,也不是如何着力于把负面想法转变成正面想 法、从自我诋毁到自我尊重的过渡,而是尝试对强制 型、源源不断涌现的自我攻击想法进行“截流”。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截流”操作呢?我发现,无 论抑郁症患者属于哪种神经症类型,其内心那种挥之 不去的想法其实都是为了避免激起自身攻击性的一种 防御行为。这是我在从事抑郁症研究之前并不知道如 何解释的一种现象。我以前只知道强迫症患者无论是 否患上抑郁症,都会克制其不断涌现的攻击性,否则 他们会因为自身难以制止的想法而成疾,任凭他们如 何自制皆是徒劳。通常,每当他的想法如潮涌时,他 就会产生哀怨的感觉:“这实在是令人无法忍受!我没 有办法让自己的想法停下来!我给自己的脑袋来了一 下狠的,试图让不断制造想法的大脑赶紧停下来,但 毫无用处!”“截流”抑郁症患者冲动想法 的第二个任务时,我们认为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减缓其 攻击性。通过控制其攻击性,我们便可以自然而然地 抑制其挥之不去的各种想法。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 何控制攻击性?”或者,我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换一种 说法:“抑郁症患者应该如何升华其攻击性冲动?”我 们也可以说:“抑郁症患者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 毁灭性本能?”在各种对攻击性冲动进行升华的手段中,我们可 以采取激发兴趣爱好、学习欲望等方式,还可以更进 一步地激发其动手和创作能力。激发其好奇心和主观 能动性,就能够阻止其挥之不去的强制性想法。在这 里,大家也许会产生疑问:怎么做才能让厌倦一切和 厌倦自己的抑郁症患者拥有好奇心、学习的欲望,甚 至是创作的意愿呢?综上所述,这就是精神分析师能够成功 帮助抑郁症患者所需要完成的两大任务:一是对导致 患者抑郁的攻击性和极端自恋情结进行干预,即抑制 其曾在童年时期拥有的“无所不能”的幻想;二是通 过协助其升华自身攻击性冲动,阻止其挥之不去的强制性想法。参考书《走出幻灭》责任编辑:婙莛
0
打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