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对于别人有关现状提出一个比现状更糟的情况不理解(对于现状的不满,不能只是抱怨)

你好


摸摸头~,语言本应该是增进彼此了解、感情的互动方式,但是为什么语言也会带来伤害、创伤体验感呢?我们应该怎样表达和沟通,才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而不会造成对方的困扰呢?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同时也是语意、语境表达。


明明情况已经很糟了,你说一句:“比你惨的人还有”,或者“你不是最惨的”,类似的话我觉得就可以起到一个安慰的效果了,可是有些人还能给你说出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情况来,比如:你明明现在失业,他给你来一句:“有人失业几个月还在找工作”,或者有人是军人要转业,工作也不好找,找了好多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他给你来一句:“你总比XX好吧?”


从这一段的陈述,可以感受到题主在与对方沟通时,内心感受是并不舒服的,虽然没有特别的提出要求,但是对方的不恰当的回应方式,引起了内心的不安、焦躁心理。


例如,当我们叫一个人吃饭,虽然事情非常小,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语气,稍微加重,喊对方吃饭为“快啊,吃饭!”我们都会感受到备受攻击,怒火蹭的向上顶,非常想要发火,去质问对方,是不是对自己存在不满情绪,但是如果等到情绪安抚之后,再去问对方,是否存在对自己的意见,对方往往会瞪大眼睛,非常惊讶之余回应“怎么会?为什么这么问?”等回答,由此,我们就知道,有时我们的感受并非事实,而是语境混淆了对方的真实想法


所以,当他人给出的非常负面,以及夸大负面感受的回应时,通常都会让人不能够忍受,如果关系较浅,大家还能够因为对对方的期望不高,对对方不了解,事后就会淡忘,但是如果是关系较近的人,我们就非常容易先感受后思考的错位情绪处理方式,这是我们本身对对方的期望值高而引起的落差感。


那么,真实的情况果真是对方的“恶意”引起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就需要进一步与对方认真沟通下才能够得到最真实的答案,人在表达时有时受到环境、心情、认知、立场、处境等影响,当对方的情绪不佳,境况不佳时,通常遇事也很容易感觉到消极,发出消极的影响力语言,也就变得极其容易,而不是深思熟虑、换位思考,顾及他人感受下的理智发言。


因此,面对不友好、负面影响力较大的发言时,适时地保持距离,保持觉察力,选择观望,是保持自我情绪稳定的一个方法,其次需要双方及时沟通,消解误会,给出真诚的建议,施加积极正向的影响力,也能够挽回局面,但是改变从来都不是通过他人就能够轻易做到的事情,需要自己先要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再不断的坚持正向积极的发言,他的认知与理解、同理心才能够得到提升~


祝好~加油哦~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