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确诊了轻度焦虑症到现在怀疑自己是否有ADHD,可以看到题主对于自己身心状态的关注。接下来,我会从题主描述的现象提供一些思路,供你参考:
首先,怀疑自己是否患上ADHD本身或许是“医学生综合征”的表现
从留言的信息可知,题主有过往的焦虑史,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属于未雨绸缪、易焦虑的体质。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繁重的课业、学业压力,也更容易生发出对自己状态的担忧。
题主因为偶然了解到ADHD,根据上面描述的病症描述一一对号入座。
这部分的状态,除了真的患上ADHD外,还有如下我所能想到的可能性:
1.我们的易焦虑体质拉响了担心自己有状况的警铃
一般情况下,焦虑在适当的范围内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外界的敏感度,但如果过度焦虑,则容易将我们引入草木皆兵的窘境中。
2.当看到一个现象不甚了解的时候,我们趋向于相信自己是具备相关特征的
很多在医学院或者学习心理学的伙伴或许都有一种体验:当学习到一种新的病症或者表现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对号入座,而且越看越像。
这个现象不是个例,普遍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因此也有可能题主陷入了“医学生综合征”的陷阱里。
其次,ADHD是一种维度障碍,而不是一种类别障碍
维度障碍意味着ADHD是所有儿童青少年都拥有的正常特质的极端表现或延迟发展,刚好在ADHD界线上和界限下的儿童青少年没有本质差异。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他们的症状也会移进或者移出DSM(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范畴。
且最准确的判断最好是通过多种信息源,融合父母和老师的报告进行,而不是要求不同的情境一定要一致。
最后,评估不是关键,去医院就诊和看到“症状”背后传递的意义是重点
当症状影响到我们的学习生活的时候,我们容易不安,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传递出需要我们重视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患上ADHD,最权威的回答一定不再问答区,需要你去专业的精神科医院就诊获得答案。
就诊本身是为了明确情况,而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否为ADHD,都要看到这里想要表达的意义。
以上,我是不探究人性,只关爱人心的林心理师,祝福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