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爱情里,来“讨债”的伴侣 一周全球心理学新鲜事

撰稿:?流风回雪、陈阳编辑:长夜来源公众号: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原文标题:爱情里,来“讨债”的伴侣 | 一周全球心理学新鲜事(/04/10)本期导览1/爱情里,来“讨债”的伴侣2/眼与界3/爱情里的预言01爱情里,来“讨债”的伴侣一个人约会时迟到了十分钟,赶到时发现伴侣很悲伤。ta跟伴侣道歉、保证、买东西。可伴侣难以被安抚,不断诉说ta不会来了、抱怨ta不在乎自己。ta很沮丧和自责。在爱情里,为了寻求保证、需要确定是否被爱和被关心,我们可能会询问伴侣的行踪、关注伴侣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担心失去时刻意忽视自己、警惕伴侣与他人的暧昧...若是一方过度或总是需要对方的承诺和安抚,那这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强迫性动力。也就是说,一方难以停下这样的询问。关系中的另一方最初可能会觉得伴侣没有安全感的表达是一种可爱、会很心疼。时间久了或状态不好时,另一方可能会对难以安慰伴侣而沮丧、对伴侣的不信任感到愤怒、相处时可谓如履薄冰。一方的不安像一个无底洞,另一方为此苦恼。双方可以采取一些有益于关系的措施:索求确定的一方尝试去觉察自己对保证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不安全感,而不是伴侣的实际疏离。尽量用言语让伴侣知道自己要求更多的承诺是源于自己的不安感,而不是批评对方。避免用言语被动的攻击和挖苦伴侣不够让自己安心的举动。另一方努力去理解伴侣为何会过度寻求,可以促进移情(产生同情心)。找出能为伴侣提供最大保证的爱的表达,比如有人最重视直接的爱与承诺的表达,有人最看重纸语或惊喜的旅行。耐心等待改变的发生。关系的发展不是静止的,为关系付出努力并欣赏关系中的小变化。自己的安全感需要回到自身内化,是要不来的。02眼与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可以表达“饱含泪水和深情”、“勾人”、“炯炯有神”、“睿智”、“攻击性”等反映我们内心状态与深切的感受。社会心理学有研究,在人际环境中直接注视比回避注视更受青睐。眼神直视可以建立信任,传达兴趣和可信度。视觉和表演艺术在绘画、戏剧、舞蹈和电影中依靠特定的装置,利用眼睛来传达情感,塑造一种使观众沉浸式体验画布或舞台上的情感场域,借此吸引观众。非直视的凝视可以培养情感。这样的眼神叙事好比我们在台下欣赏台上表演,剧场会利用灯光等设施有效的创造出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想象边界。舞台上的演员尽可能意识不到观众,且演员们的眼睛避开观众,能有效地将观众吸引到叙事中。观众被带到遥远的地方旅行,带到久远的时代,或沉浸在幻想的故事世界里。视觉如今被广泛用于营销:当广告产品具有理性吸引力时,直视是首选。研究发现,当广告模特转移视线而不是直视观众来描述时,观众看广告时的投入与沉浸感会更强。这意味着,在宣传情感或享乐类吸引人心的产品,比如酒店、香水、餐馆时,应该使用非直视的目光。在营销功能性产品,如家用清洁剂、洗衣机时,营销人员倾向使用概述产品特点的信息性广告。这种广告诉求结合以传达高可信度的直视观众视觉时效果最佳。我们与这个世界以各种言语与非言语的方式相互回应。生活的美好与乐趣在身边等待发现。03爱情里的预言在我们的生活有这样两类经验,有时候是自己想什么就会来什么,有时候是自己想不来什么偏偏来。从心理学视角看,这两类都是自我预言的实现。浪漫关系里,我们或许会因为伴侣不符合或不满足自己的期望而有矛盾。虽说有不满,但本质上是希望伴侣从此有所改变。可往往最终是,我们觉得伴侣变本加厉,而伴侣觉得我们说个不停。Samantha Joel等人()调查了浪漫伴侣的行为期望和感知之间的联系。在三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伴侣从特定的21种行为中分别选择符合自己期待的活动并共同参与。三周里,每周都会检查伴侣各自对这些行为的预期和感知程度。研究发现,无论伴侣间实际感受到的积极行为是多少,期望重要他人做出更积极行为的一方都会感知到更积极的行为,这就是积极期望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感知自己期望感知的东西,个人倾向于以符合重要他人期望的方式行事。即使伴侣间发生矛盾,伴侣间的互动比平时有张力,也会让关系发展罩在充满支持的氛围中。因为一方的期望可能会对另一方对关系的投入产生积极的偏见,不至于彼此相互失望。要实现积极期望的力量,很重要的前提是感知是现实的,而不是戴着玫瑰色眼镜看伴侣,即爱情是要看到真实的自己和他人。综上所述,关系的自我实现预言可能会影响积极的感知。反之,也可能是成立的。因为爱情互相成就,因为爱情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参考文献:To, Rita Ngoc, and Vanessa M. Patrick. "How the Eyes Connect to the Heart: The Influence of Eye Gaze Direction o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Starr, L. R., Santee, A. C., & Huang, M. (). Dependency and 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In D. J. A. Dozois & K. S. Dobson (Eds.),?Treatment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in depression.?(pp. 133–155).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https://doi.org/10.1037/0000332-007Shaver, P. R., Schachner, D. A., & Mikulincer, M. (2005). Attachment style, 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depress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1(3), 343-359.[i]?Joel, Samantha, Jessica A. Maxwell, Devinder Khera, Johanna Peetz, Brian R. W. Baucom, and Geoff MacDonald. . “Expect and You Shall Perceive: People Who Expect Better in Turn Perceive Better Behaviors from Their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November. doi:10.1037/pspi0000411.supp (Supplemental).作者简介:流风回雪、陈阳,本文章来源于公众号: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慧汝心以解忧,荣吾德以隆业——慧心荣德! 慧心荣德是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同时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我们试图唤醒大多数人关注自身内心的力量,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拥有自在人生。 网址: www.huixinrongde.com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0

打赏(0)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