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Mi密私之地|女性需七次方能逃离自我PUA

咨询师协助进入社会工作时,会被安利一部社工必看纪录片,讲述的是成长于一个破裂原生家庭女性的成长和变化。她成年结婚离开家庭后,不出经典精神分析所料,嫁给的丈夫也开始施暴,悲剧重演。但是,女性的觉醒来源于母亲对孩子本能的爱,她觉得自己不能让女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得寻找求助。幸运的是:女主带着孩子离开后被福利院接受,来到一个可以收容她们的地方,且能为这位女性提供工作机会,如果能证明母亲有工作能力,福利院也可以帮助她的女儿上幼儿园。然而,命运的轮回和讽刺在于:在一切风平浪静之下开始美化过去承受的痛苦。那位母亲开始想着回到过去的婚姻中去改造他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如果有弹幕的话,或许这里会被刷屏:就是死不悔改。怎么就不听劝?不作死就不会死。是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因为,那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又回到了那位男性身边。?而这本身恰恰能够证明女性的力量,即:救赎和涵容。女性或者说每个童年受伤的孩子都愿意再相信一次:下一次会不会不一样?当然有些人,痛过一次就够了,立刻学会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自我保护。?但是,当这位母亲回到家中再被殴打过,重新回到福利院时,那位年长的福利院员工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女性要从她的原始家庭创伤彻底脱离,需要七次。回去的比没有回去的要多得多,而我用了五次。?以上这个故事,是我结合临床工作和影视作品篡改的,说纪录片是我编的。但,你是不是信了?你真好骗,哦,不,你真可爱。不过其中护工的话是引用年一部爆火的美剧《女佣》。之所以说是纪录片,也是在真实生活和临床工作中曾亲耳听见和看见。?以上是想引出本文核心话题:女性要从这个社会或家庭对每个人最初的PUA中逃离出来,是一个反复需要来来回回跌宕起伏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精神分析经典理论总结:强迫性重复。?而对于七次的象征,在荣格分析童话心理学视角里:有个成长在完美母亲的教导之下的两个女儿,她们在森林探险时,一次次被小矮人戏耍,又一次次原谅了小矮人。女孩的愤怒被过往的快乐洗刷成天真的轻信,和随之而来的无奈、纵容。随手列举3个典型的女性会自我PUA的小场景:1. 职场苛求: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怎么能不拥有自己独立的事业,实现经济独立难道不是女性自我成熟的标配?2. 容貌焦虑: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我还没有谈恋爱就是因为我又丑又懒,而知道我又丑又懒这件事又让我沮丧。3. 即使咨询师群体也扛有一部分压力,比如,心理咨询师怎么不能消化自己的情感?怎么带不好娃还来做亲子教育,岂不讽刺?自己单身没结婚还做夫妻婚姻家庭咨询?之所以呆在一个会被PUA的关系,正是那个施暴者同时也是一个关爱给予者,这就是常说的:给一棒子,再给一颗糖。被暴力的痛苦、委屈、无奈,会成为一种受伤的关系,然后就像经典的《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一书中提及的,不管是心理咨询关系还是福利院那种和原先关系大不相同的环境。想想佛教心理学的基本宗旨,我们自以为核心的自我,其自身是永无休止地变化不定——因而,一个固有的、永久的或稳定的自我可能只是幻象而已。?这样的家暴家庭,那个母亲或父亲给人的感觉是:如果我已经被打一棒子,那我肯定能得到那颗糖,原来一棒子一颗糖,后来两、三棒子能够承受,只要得到那颗糖都值得。而另一方面,当得到一颗糖感到快乐时,随之而来的是飘忽不定的忐忑,那一棒子什么时候会来?哪怕在新的关系里,那么长时间的美好让人觉得不真实,甚至开始用“作”和捣乱甚至诱惑来勾引对方生气、愤怒,来试图对方的底线。在一段受虐,PUA的关系里至少是不被抛弃的,是不会分离的,而其中牺牲的代价也是极大的。?为何以上所有渴望进入的美好、成功和喜悦的状态都必须有一种限制,似乎必须达成某种条件(我很好,我有钱,我好看,我乖,我体贴)才能获得什么(被喜欢,成功)的因果关系。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里,有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讲述有关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在女性开始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我要开始变得不一样,积极肯定会给到压力,而自我接纳会肯定自己的前进并允许自己跌落,看到自己的弹性空间,而不是仅仅渴求维持一个较高较好的状态。?之所以再回到原来的环境中,也是人性中想要去修复的需求,那段裂痕想要一次次去修补,当她觉得自己已经汲取一些能量时,就想回去重新拯救那一个人,甚至拯救无药可救的妈妈,或许妈妈会器重她爱她,不挑剔她,她能重温和弥补儿时的失落。?这是一段需要哀悼和过去那个受伤又满怀让人心碎的期待的过程,而七次作为来来回回起起伏伏的一个基准线。如果想改变离开一段自己不想要的状态,愿能接受自己又跌回去,少一些自我内疚和自我怀疑,多一份自我允许和自我接纳。因为,每一次觉醒和尝试本身,它就是一个突破。文:张凯丽kelly责任编辑:殷水

0

打赏(0)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